首页 > 百汇俱乐部 > 百汇贴士
百汇贴士
正月十五,闹元宵,这些习俗一定要知道!
发布日期:2024-02-23     [返回]

元宵节
也被称为上元节,小正月或灯节
自古以来就很受人们的重视
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
亲人欢聚,庆贺团圆,祈福美满!
吃元宵、赏月、猜灯谜,舞狮子……



   元宵佳节   

     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元夜、灯节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“元宵节”。



   赏花灯:丰富意蕴   

      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,因此也称为“灯节”、“灯夕”。东汉时,汉明帝为宣扬佛教,敕令在上元之夜,“燃灯敬佛”,并亲自到寺院张灯,以示敬佛。从此以后,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,相沿成俗。



      一般来说,旧时从正月十三日“上灯”开始,市面上就会挂出各式各样的花灯;十四日为“试灯”,即各地纷纷搭建起灯棚、鳌山、牌楼等,或张灯结彩,或燃放烟火,或表演节目等等,已经有了节庆的活动;十五日为“正灯”,这时起,各种表演就大张旗鼓地开始了,不仅在灯会上有赛花灯等活动,平常百姓家中也都张挂灯盏,小孩子们则手提灯笼到处玩耍,有的地方一直持续到十八日的“落灯”。



   猜灯谜:博大精深   

      “猜灯谜”又叫“打灯谜”,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,出现在宋朝。南宋时,都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、猜谜的人众多。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乐趣,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,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。



      灯谜有的和文字有关,有的和哲理学问相关,往往读来幽默风趣又十分应景。在猜的过程中,大家不仅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,还能感受智力竞猜的乐趣,增长见识。



   吃元宵:团团圆圆   

     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俗。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。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,就开始吃元宵。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,圆形,内包核桃仁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。江南称为“汤团”。苏州人称为圆子、杭州人称为“上灯圆子”。在祭祀祖先之后,家人老乡一起享用圆子,取其团圆的意义。



      当代中国无论南北,正月十五吃元宵已成为元宵节的标志。天上明月,碗里元宵,象征着团圆吉利。围桌吃元宵表达的正是人们享受阖家团圆的美意。

      不少地方街头流行“摇元宵”,将做好的馅心,放在大箩中的干粉上摇晃,粘上粉,洒水,再摇,越滚越大,最后成形。摇元宵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俗展示的过程,它为元宵节增添了节日气氛。



   耍龙灯、舞狮子   

      “耍龙灯”也称“舞龙”,也叫“龙灯舞”。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,在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。唐宋时期的“社火”“舞队”表演中,“耍龙灯”则成为常见的表演形式。“耍龙灯”的表演,有“单龙戏珠”和“双龙戏珠”两种。在耍法上,各地风格不一,各具特色。



      民间狮舞的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,流行于南北朝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狮子为百兽之尊,形象雄伟俊武,给人以威严、勇猛之感。

     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,认为它能驱邪镇妖、保佑人畜平安。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,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,事事平安。



   踩高跷、划旱船   

      踩高跷,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。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,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。



      划旱船,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。旱船不是真船,多用两片薄板,锯成船形,以竹木扎成,再蒙以彩布,套系在姑娘的腰间,如同坐于船中一样,手里拿着桨,做划行的姿势,一面跑,一面唱些地方小调,边歌边舞,这就是划旱船。



   祭门、祭户、“走百病”  

      祭门、祭户古代有“七祭”,这是其中的两种。祭祀的方法是,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,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,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。



      “走百病”,也叫游百病,散百病,烤百病,走桥等,是一种消灾祈求健康的活动。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,结伴而行,见桥必过,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。

     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,有的在十五日,但多在十六日进行。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,成群结队走出家门,走桥渡危,登城,摸钉求子,直到夜半,始归。



随着元宵节的到来
春节也渐渐接近了尾声
嗅着年的余味
带着亲朋的祝福
携着追梦的心灵
让我们一起,向着春天前行!

  免责申明   

本文图片、文字及观点,来源于互联网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,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谢谢!

分享到:
返回顶部